富兰克林静电发生器如何产生高压电流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科学家、作家和外交官,对医学领域也有浓厚兴趣。富兰克林静电发生器是18世纪中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于研究电现象的高压静电发生装置。其主要组件包括:通过曲柄转动的玻璃球体、与旋转球体接触的布垫、一组金属针(用于传导球体与布垫摩擦产生的电荷)以及莱顿瓶(一种高压电容器)用于储存电荷。富兰克林通过该装置的实验最终提出了新的电学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不仅研究电的本质,还探索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他对瘫痪患者(特别是中风导致的瘫痪)进行电疗实验,观察机器产生的电流是否能恢复运动功能。他尝试将电力用于医疗,推广天花接种,并治疗多种疾病。富兰克林还实验用电疗治疗瘫痪、耳聋和癔症。他还能通过手持针电极阵列对伤口或特定皮肤区域进行局部电疗。
18世纪的一些电学术语源于他的名字。例如,静电被称为“富兰克林电流”[37],“富兰克林化疗法”是一种电疗,富兰克林用强静电荷电击患者,以治疗各种疾病。电浴疗法是一种19世纪的医疗方法,使用高压电器通过在患者身体上积聚电荷来使其通电。在美国,这种疗法被称为“富兰克林化疗法”,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字命名。富兰克林在18世纪中叶描述了这一疗法后,该疗法广为人知,但此后大多由庸医施行。19世纪中叶,戈尔丁·伯德在盖伊医院将其带入主流。
电气浴治疗虽无痛感,但会导致患者体温升高、出汗,并使心率加快,还会引起毛发竖立。该疗法既可作为一种独立治疗方案,也可作为后续治疗的初始阶段。常规操作是在充电完成后从患者体表(尤其是脊柱部位)引出电火花。自18世纪中叶起,电力便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
电光石(エレキテル,Erekiteru,源自荷兰语“elektriciteit”,意为“电”)是18世纪用于电气实验的一种静电发生器的日文名称。在日本,平贺源内于1776年发明了自己的电光石,其原型源自荷兰的电光石。电光石由一个小盒子组成,利用摩擦力发电并储存电能。
Eleckiteru的研制借鉴了18世纪西方各项静电实验成果,其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两项关键发现:一是摩擦生电现象的确认,二是1740年代莱顿瓶(Leyden jar)的发明——这种装置能够高效储存大量静电荷。[1] 日本科学家平贺源内(Hiraga Gennai)于1770年第二次造访长崎(Nagasaki)期间,从荷兰(Netherlands)引进了该装置,并在1776年进行了首次公开演示。
一家古董店正在展示和销售Eleckiteru。入口处的招牌上写着“来自外国的最新古董”。“电学实验的发展依赖于通过玻璃圆筒摩擦产生强大的静电,以及18世纪40年代莱顿瓶的发明。”——铃木,第68页
起初,他主要将其用于表演。电火花和电击手部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Eleckiteru 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后来,源内还尝试将其用于电疗,利用静电进入人体来治疗疾病。
Eleckiteru在平贺源内去世后仍得以留存。1787年,源内的弟子森岛中良(医生、荷兰学者、戏作者及狂歌诗人)在其著作《红毛杂话》中详细解释了Eleckiteru,使得该装置的制造方法广为人知。约30年后的1811年,大阪的荷兰医学博士兼学者桥本宗吉出版了日本首部电学实验专著《阿兰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该书翻译自荷兰学者Johan Beuys编纂的百科全书中电学章节,宗吉同时使用起电盘等仪器进行多项实验验证,并汇编成书。其著名实验包括『百人电』(百人同时触电),即让众人手牵手串联后接受电击器通电。其他实验还有用电击器点燃烧酒、以静电使纸人偶舞动等。宗吉以Eleckiteru为实验对象开展严肃的电学研究,因此被誉为『日本电学之父』。日本电学始于源内的Eleckiteru,其影响延续至今。
Nihoniyo Japan Sdn. Bhd. Reg. No. : 202401031051 (1576900-X) No.38, Jalan Wangsa Delima 2A, Seksyen 5, Wangsa Maju, 533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011-5353 0033
copyright Nihoniyo Japan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WhatsApp us